【山海行腳:跨領域地理實察論壇-合科實察】探索實察教育的多元可能
【山海行腳:跨領域地理實察論壇-特色實察】實察主題設計與社會實踐
【山海行腳:跨領域地理實察論壇-跨域實察】地理實察的轉化與延伸
在當前教育日益強調跨域整合與實作應用的趨勢下,第三場「山海行腳:跨領域地理實察論壇」以「合境平安」為主題,聚焦於地理資訊科技結合聚落文化空間的教學實踐,深入探討如何跨越自然與人文、虛擬與實地之界線,發展具有地方深度與科技高度的教學計劃。此次論壇由東華大學郭俊麟老師擔任主持人,他在引言中為整場活動定下基調,並介紹了國科會支持下的科普計畫——《合境平安:以空間資訊科技再現聚落文化空間》。
郭老師指出,這項計畫令人耳目一新,結合了VGI(自願性地理資訊)技術與台灣傳統聚落信仰祭祀圈的空間分布,透過線上推廣工作坊與線下實地踏查的雙軌推動模式,建構一套從資料收集、空間呈現到教育應用的完整流程,更將成果匯整於雲端空間資料庫,供師生後續應用與探究。
郭老師也特別強調,作為本系列論壇的最後一場,此次將進一步深入討論跨領域實察的挑戰與機會,希望藉由真實案例啟發與會者思考地理教學如何走出教室、跨越科際,實踐社會參與與知識共創的目標。
論壇邀請了兩位主講人:台灣師範大學的沈淑敏老師與林聖欽老師,並由地理學會理事長宋郁玲老師擔任與談人。三位教師皆長期耕耘於地理教學與地方實察,實戰經驗豐富,也積極探索創新科技於教育場域的轉化可能。隨後,論壇正式進入精彩的實務經驗與教學策略分享環節。
沈淑敏老師首先分享了她主持《合境平安——以空間資訊科技再現聚落文化空間》科普計畫的經驗與計畫目標。該計畫以地方信仰空間「五營兵將」為切入點,結合空間資訊科技與文化地景教學,打造一套跨領域、跨教育階段的教學模組。透過融合人文與科技的方式,讓學生從日常信仰中培養空間素養,進而理解地方與社會文化的深層關係。
沈老師指出,本計畫從地理學的「空間思考」概念出發,結合文化地理與數位科技,發展出能讓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學習框架。透過「自發性地理資訊(VGI, 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)」的概念,鼓勵非專業者參與地理資訊的建構與分享。這樣的設計,不僅是將地圖數據導入教學,更是讓學生透過實地觀察、調查與紀錄,體會社會空間與文化意涵的生成過程。
以「五營兵將」為例,沈老師說明五營是漢人聚落中護佑地方的神將,分布於聚落周邊,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方位。透過這樣的信仰地景,不僅可引導學生學習空間配置、地理方位與環境關係,更能觀察文化如何透過地景具象化,成為社群共同記憶的一部分。
整體教學設計採用「三階段模組」方式,讓學生從易入難,逐步建立文化地景的觀察與詮釋能力:
基礎探索——認識自己的聚落與文化信仰
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,調查自己家鄉或祖父母家是否有宗教信仰與護佑者,並學習基本地理位置判讀技巧。此階段設計成問卷式學習單,便於操作,也能引發學生與家人對話,建立田野觀察的起點。
實地調查——測繪五營位置與地景觀察
鼓勵學生走出教室,觀察家鄉或聚落中是否設有五營,使用羅盤APP測量營的座向,記錄其與廟宇、聚落結構的關係,並結合實地照片、地圖資料進行資料整合。若無法戶外活動,也能以Google地圖或國土測繪中心的線上工具進行替代操作。